太阴行气于三阴,在手而主五脏。 故诊法有三∶一取三部九候,以诊通身之脉∶一取太阴、阳明,以诊阴阳之本;一取左右气口,以诊脏腑之气。
当至味韭英之时而死者,以冬尽春初,水渐衰也。其实则支膈,虚则不能言,取之掌后一寸,别走太阳也。
今脉盛而卧安,知非气分阳邪,而为阴虚脱血也。五味入口藏于胃,以养五脏气。
“此”字承上文“治病必求其本”以下而言,如阴云“长”,阳云“杀”,寒生热,热生寒,清在下,浊在上,皆阴阳之反作而病之逆从也。辅骨,膝下两旁高骨也。
故五脏相传之数,亦以三、六为尽。上出缺盆,循喉咙,复合阳明,此六合也。
空、孔同,谓血行之道。 此举不内外因之色脉与分久暴之色脉言之,欲以开群蒙也。